【通知】关于开展2023年春学期开学初安全检查工作的通知

来源:保卫处发布时间:2023-04-18浏览次数:60

关于开展2023年春学期开学初安全检查工作的通知

 

各单位、各部门: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3 年春季学期开学有关工作的通知》(苏教厅〔2023〕2 号)文件要求,为切实做好我校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工作,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原则,结合学校安全工作实际,现就春季学期开学初校园安全工作安排如下: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

各单位、各部门要针对师生员工开展新学期安全专题教育,要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拧紧安全管理责任链条,按照校园安全专项整顿工作分工,明确各岗位网格责任。

要重点聚焦政治安全、疫情防控、生命健康、道路交通、防火防盗、防电诈等领域,通过宣传橱窗、微信、QQ 等载体,加强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和法制教育,利用党团活动、主题班会、年级大会等形式,加强教育互动,多措并举强化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制意识。

二、开展校园安全重点事项排查

(一)疫情防控工作。各单位、各部门要坚决守住疫情防控底线,组织师生、服务人员、校外办事人员认真开展健康状况自测,出现症状及时向学校报备,不得带病到校工作和学习。

(二)消防安全。春季天干物燥,是火灾多发季节,消防安全不容小视。主要开展以下六项自查:一是各楼宇楼道、楼梯间、出入口不得堆放物品杂物,保持消防逃生通道畅通。二是严控生产用火、施工用火,严禁校园内烧荒行为。要认真排查清理室内可燃物品。动用明火作业要向保卫处申请报备。三是检查室内灭火器是否超期或调压,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灯、感烟报警器等消防设施设备。灯光类安全出口指示灯、应急疏散指示灯在正常供电下应保持长亮,灭火器压力指针应在绿区。四是检查接线板使用情况,接线板应定期更换,避免长期使用、超负荷使用,严禁使用非国标接线板。五是检查是否存在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违规充电行为。六是因人事调整,需要重新明确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的,应重新向保卫处备案。要排查是否存在本单位管理和使用的房间未明确消防安全责任人的情况,对未明确的应及时明确。

(三)实验室安全。各单位、各部门要加强实验室用电安全检查。排查是否存在违规用电、私接电线、接线板超负荷使用、人走未断电情况。加强实验室进出管理,严禁人员在实验室住宿过夜,落实废弃物处理要求。

(四)宿舍安全。各学院、书院要加强学生宿舍日常安全检查,排查是否存在使用违章电器、改变空调用电私拉电线、堆放纸箱等易燃物品、停放充电平衡车、使用非国标接线板、人走未断电、在宿舍吸烟等安全隐患。要保持消防通道畅通无阻挡。各单位、各部门要针对青教公寓住宿的教职工开展安全提示教育。

(五)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开学季是网络电信诈骗的高峰时期,各单位、各部门要加强师生员工的反诈教育,提升反诈意识。指导大家下载“国家反诈中心”官方 APP 并注册使用,织密安全防护网。尤其要针对虚假办理贷款、虚假交易、网络刷单、冒充客服和网络游戏等 5 类高发案件,开展案例警示教育。

(六)交通安全。师生员工要严格遵守校园机动车行驶规范,车辆通过十字路口或遇到行人时要减速慢行,不得逆行、抢行,不得强行超车,不得违章停车。滑板、旱冰鞋、独轮车、电动平衡车等载具不得在校内机动车道路和机非混行道路行驶。校内施工车辆、绿化车辆、保洁车辆作业应错开师生上下课高峰期,规范驾驶、不随意停车,道路施工应及时合力设置“禁行路障”,确保校园行人安全。

(七)食堂安全。要对食堂燃气管道设施安全等方面开展全面排查,按要求燃气报警装置安装全覆盖,定期做好燃气报警装置检测检修。开展食堂防火检查、用电安全检查,排查是否存在防火门未常闭、堆放纸箱等易燃物、阻挡消防疏散通道、配电设施防护措施不当、应急疏散标识和消防器材被阻挡、私拉电线等现象。

(八)建筑工程安全。要注意特种设备操作安全和使用明火作业安全,加强工人生活区的防火安全检查。对于工程中需使用明火的,应提前向保卫处备案申请。

三、工作要求

1.各单位、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春季学期开学初安全检查工作的重要性,聚焦师生生命财产安全,要主动谋划、靠前指挥,针对春季学期开学校园安全规律和特点,全方位深入排查各类安全隐患,守牢安全底线。

2.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三管三必须”要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按照学校安全网格化管理要求,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岗、到人、到事,不留死角和盲点。

3.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整改应做到闭环管理。能立行立改的应立即整改到位;对短期无法整改的安全隐患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时限按方案进行整改;对情况复杂的安全隐患由相关职能部门汇总后报学校研究整改措施和方案。

四、材料报送

请各单位、各部门在检查完成后,将《2023 年春季学期开学初安全工作自查表》(附件 2)盖公章 PDF 电子版发送320043@nau.edu.cn 邮箱,联系人:陈广乔(致明楼 412),联系电话:025-58318137。保卫处将及时通报各单位、各部门自查情况以及学校督查、巡查情况。

 

特此通知

 

附件1: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指南

附件2:2023 年春季学期开学初安全工作自查表

 

 

保卫处

2023年2月18日


附件1: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指南

 

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指南                                                      

一、消防安全检查内容:

1.校内建筑装修与改建工程是否按规范施工

2.消防设施、器材和消防安全标志是否完好有效;

3.公共部位是否有堆放杂物、废弃物或障碍物,疏散安全通道是否畅通;

3.高低压配电室、校园施工现场、油气输送管道、电网线路、网络弱电间、水电气设施等重点部位,电梯、压力容器、炊事灶具等特种设备开展隐患排查;电气线路、管路敷设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并定期检测维保;

4.防火检查、巡查是否做到定期开展;

5.有无“三合一”场所(住宿与加工、生产、仓储、经营等场所在同一建筑内混合设置);施工场地有无违规电焊、气割作业等违章作业情况;

6.楼宇内灭火器、消防栓完好情况,疏散安全出口指示灯、应急照明灯完好情况;有无违规使用、占用和埋压、遮挡消防设施;

7.办公场所及宿舍内空调、饮水机、冰箱/柜安全使用情况,存放点有无靠近易燃物品处,是否有物品遮挡与覆盖,无人时有无将电源关闭;

8.学生宿舍有无使用明火、使用违规电器或私拉乱接电线;

9.食堂油烟管道是否定期清洗,落实专人定期检查机制。

二、实验室及危险化学品安全检查内容:

1.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是否健全;实验室安全运行机制是否完善;

2.相关人员的安全管理职责是否明确具体;

3.实验室安全宣传教育与准入制度是否严格落实;

4.实验室安全个人防护与环境保护、废弃物处置措施是否按规定落实;

5.危险源的采购、运输、存储、使用、转移、处置等环节是否做到全过程监管并建立分布档案和使用台帐;

6.实验室安全定期检查与安全巡查机制是否建立并有效落实;

7.实验室用压力容器、气瓶和电梯等特种设备是否向当地特种设备监察机构备案,并依法定期检验、开展安全巡查;

8.特种设备操作人员是否做到全部持证上岗;

9.实验室、实训、物业值班室等场所是否有使用电加热、电暖、烹饪等违规电器/器具,是否有私拉电线、堆积杂物和废品情况。

、校车和交通安全检查内容:

1.教职工机动车停放是否有序;

2.教职工有无违规使用无牌照车进入校园;

3.教职工车辆是否占用消防通道

4.教职工车辆在校内是否超速行驶;

4.教职工及学生外出否经落实交通安全教育。

、食品安全检查内容:

1.食堂、商铺等从业人员健康档案及管理制度是否建立

2.食品安全管理的制度是否健全并有效落实;

3.食品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是否做到定期开展;

4.食品采购追溯体系是否建立;食堂食品留样、检测是否到位;

5.食品安全、生活用水安全的全过程监管是否落实;

6.食品库内有非食品杂物或其他卫生,清洁工具用品;大米、面粉等未离地离墙10公分以上存放;

7.食品库内无防鼠网;

8.闲杂人员出入食堂工作间。

、疫情及传染病防控检查内容:

1.是否建立督促疫情防控自查机制

2.是否落实疫情区域人员暂不进校机制

3.是否履行疫情及传染病报告职责;

、建筑与校园环境安全检查内容:

1.学校建筑安全状况是否定期开展排查监测;

2.设施设备的防寒防冻是否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

3.空调设施与设备是否维护到位;

4.水池、河塘、防护网等场所无警示标志或标志不明显,路灯照明设施、窖井、下水道盖板是否完好;

5.学校在建项目施工场所是否严格实行隔离管理,落实安全管理措施;

6.应对极寒天气、雨雪、旱涝等冬季极端天气的灾害机制措施是否健全完善;

7.校舍内外墙装饰物、墙面磁砖、室内顶棚等鼓包脱落及楼梯、扶手松动破损等安全隐患。

、实习实训安全检查内容:

1.学校和实习实训单位是否对实习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2.学校和实习实训单位是否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安全生产及职业卫生有关规定;

3.是否督促指导实习实训单位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执行相关安全生产标准,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安全教育检查内容:

1.师生员工安全教育常态化机制是否落实;是否将安全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安全教育形式是否单一、走过场;

2.是否开展实验室及危化品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预防踩踏、预防溺水、预防毒品、卫生健康、心理健康、校园欺凌、国家安全、网络安全等各类生命安全专题教育;是否建立并反诈志愿者联盟并针对典型案例及时开展预防电信网络诈骗安全教育;

    3.师生员工是否会熟练使用消防器材,是否开展过应急预案学习,是否开展过应急逃生演练。